夏侯惇是典型的攻守兼具形武将,其中守优于攻,其“让敌人造成伤害降低”的效果,是游戏中不可多得的卓越防御手段,乃至于有了这样的江湖传言:夏侯惇加曹操(或邓艾),牵条狗都能打。
武将定位:输出/防御
主战法:刚烈
被动类战法,具备两段效果:
第一段:受到伤害后有概率进行一段反伤。
第二段:反伤后使其造成伤害降低30%。
……
……
第一段是伤害效果,每次受到伤害都有40%概率进行反伤,与赵云主战法【七进七出】规避后的反伤类似,基础伤害数值也差异不大,但赵云的反伤是针对两人且存在递减与触发上限,而夏侯惇的反伤则针对一人、伤害稳定不递减。
就反伤效率来说,无疑是【七进七出】更优秀,尤其赵云往往能把规避率叠到50%以上,对比夏侯惇【刚烈】固定的40%触发概率,也要更胜一筹。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刚烈】的40%触发概率是偏低的,面对低频率出伤的阵容非常看脸,而面对高频率出伤的阵容,才能有更高的触发概率与频率。
但是,就触发频率而言,第一段的反伤效果和第二段的削弱敌人伤害效果,是存在不同意义的。
首先第一段,触发频率越低,反伤数值则越低,这也是夏侯惇的反伤要远低于赵云的主要原因之一,触发概率太低。
而第二段效果是“让敌人造成的伤害”降低,相对就比较实用,只需要针对敌方的输出武将触发一次就够了,就能让他在接下来2个回合造成的伤害都降低30%,在金韬略的加持下能降到40%。
由此就可以判断,夏侯惇可以打出一些弥补伤害,但别抱太大期望,40%的反伤概率导致他的反伤数值注定不会太高,而作为防御类武将,夏侯惇就变得非常实用,只要触发就能让目标降低40%的伤害。
打出1000伤害,直接降低为600,其价值可想而知。
而且,游戏中的基础减伤机制,为了避免减伤达到100%而导致无法造成伤害,所以减伤的百分比叠加,往往会存在递减效应的。而通过让敌人造成伤害降低,再结合我方受到伤害降低,往往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减伤收益。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夏侯惇对于防御体系来说的绝对价值,也能以此延伸出他的配置思路。
搭配邓艾,是夏侯惇贯穿整个游戏的经典思路,被称为“双减体系”。
首先夏侯惇与【横征暴敛】这个战法基本高度绑定的,每次触发【刚烈】的反伤、让对方收到伤害降低,就能触发横征暴敛的减伤叠加与自我续航效果。
【忘私相助】也是经典配置,通过【横征暴敛】增加自身坦度、奶自己,再通过承伤频率触发【忘私相助】为队友提供续航,同时还能让敌人造成伤害降低40%,这基本已经让夏侯惇的价值最大化。
而邓艾的主战法【屯田令】不仅每回合都能恢复全体兵力,进一步增加续航,每回合还存在针对续航效果的增益,让队伍中产生的所有续航都产生更高上限,奠定了双减体系的超级奶量,一场战斗下来,总奶量出现一两万是常态,甚至三四万也有可能。
更关键的是,邓艾的【屯田令】还能让敌我全体造成的伤害降低35%。
同样是让敌人造成伤害降低,夏侯惇由于需要依赖受击频率来触发40%的反伤,才能让降低敌人造成的伤害,而【屯田令】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能够与夏侯惇的【刚烈】叠加进一步让敌人造成伤害降低。
更重要的一点,它可以在夏侯惇的【横征暴敛】叠起来之前,在【刚烈】的削减效果彻底覆盖敌人之前,通过35%的敌我全体减伤,先稳住局势。
说白了,就是邓艾强行将战斗节奏往后挪,而夏侯惇则利用前三回合的缓冲期,利用【横征暴敛】迅速叠满减伤,同时尽可能让敌方的输出武将挂上自己【刚烈】的削减效果,确保其后续在【屯田令】消失后,依旧存在40%的造成伤害降低效果。
而【蓄势待发】则是相应邓艾将战斗节奏往后挪,通过每回合叠加的增伤,让夏侯惇与另一位输出武将在下个回合的伤害更高,包括邓艾的金韬略《济河论》,每回合也会叠加更高的破防能力。
【避其锐气】作为直接减少我方受到伤害的减伤战法,与“敌人造成伤害降低”这样的效果相结合,就会形成敌人打我们就跟挠痒痒似的局面,能更稳定的把战斗节奏拖到后四回合。
总的来说,在夏侯惇与邓艾的配合下,通过蓄势待发的加持,除非内战,否则这个体系往往会在第四个回合后开始出现优势,尤其面对爆发体系,基本已经可以产生胜负手,是典型的拖后期体系。
所以,关羽并非唯一选择,正如玩家们戏称的那句话:夏侯惇加邓艾(或曹操),牵条狗都能赢。
这样说当然是夸张了,但事实是,确实只要是个合格的输出武将,就都能在夏侯惇与邓艾的加持下,打出不错的输出伤害,只是不同的输出武将,会呈现不同的特色。
比如关羽的特点是具备控制手段:
(技穷=无法发动主动战法)
(缴械=无法进行普攻)
通过【威震华夏】对于发动率的叠加,在中后期发关羽的发动概率是非常高的,而【水淹七军】在得到较高的发动率增幅后,也能稳定发动产生一定的控制效果。
如果将输出位换成夏侯渊,则是更纯粹的输出武将,爆发能力比关羽更高、更容易打出胜负手,但由于不具备控制手段,会比较害怕具备【技穷】能力的控制流派。
郭嘉作为主动战法人柱力,毫无疑问也可以胜任,利用【算无遗策】提供的概率性重复发动战法的机制。
在蓄势待发和济河论的增伤与破防杠杆堆叠起来后,一发【出其不意】打出去就是两三千,两发打过去直接秒脆皮,再通过【五雷轰顶】或者【文武双全】这样的战法进行收割。
当然,我们也可以考虑更激进的思路,将邓艾换成甄洛。
邓艾的作用,就是强行提供三回合缓冲期给夏侯惇,这并不意味着夏侯惇刚需邓艾的保护,他作为单前排承伤,本身具备较高受击率,有较大概率触发【刚烈】让敌方武将造成伤害降低40%。
而这队的核心思路,则不是拖回合了,而是通过甄洛的【流风回雪】直接为郭嘉提供25%增伤以及一发战法暴击效果,让郭嘉的【出其不意】具备打出四千甚至五千伤害的可能。
所以要注意细节,要让【出其不意】放在第一个战法位置,否则甄洛所提供的暴击效果会有可能被另外的战法吃掉、得不偿失。
当然,如果想让暴击更稳定,甄洛这个位置,可以换成荀彧。
在荀彧主战法【建计举人】以及金韬略《复汉》的加持下,郭嘉的暴击概率能拉到60%以上,在【算无遗策】提供的重复发动战法的机制下,通过发动频率去压榨这个暴击概率,勉强可以让伤害来到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准。
而且【建计举人】还提供了【看破】这样的破防效果,能让郭嘉造成谋略伤害的时候,能无视目标接近半数的智力属性,打出更高的伤害杠杆。
(Ps:谋略的最终伤害,取决于我方攻击者的智力,以及目标敌人的智力与统率)
一般来说,甄洛或者荀彧与郭嘉的搭配,会比较怕【抵御】,如果【出其不意】打在【抵御】上,增伤与暴击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但由于郭嘉本身的先攻比较慢,出手时机往往是偏晚,而夏侯惇则可以通过反伤先破掉敌人的【抵御】,当然问题也可能会出在这里,郭嘉由于先手慢而被控住、被技穷(无法发动战法)、被震慑(无法行动)。
所以这个体系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害怕控制体系。
简单来说,相较于其他配置,夏侯惇与邓艾的结合,覆盖面会相对较广,什么队伍基本都能打一打,所以优点就是稳定,高减伤、高续航,但缺点也在这里。
高奶量,往往意味着本场战场的兵损较高,所以相比于快速结束战斗的爆发流派,通过高额续航把战斗拖到后期回合的双减体系,虽然更稳定,但兵损也更大,在连穿力方面不如爆发流派。
(图中战报来自S8赛季)
(如图所示:右边队伍的奶量高达2万+,但兵损已经高达8000+,只比左边的战败方低4000+)
此外,刚才所说的夏侯惇与邓艾结合的配置思路,邓艾这个位置,可以直接换成曹操。
区别是,夏侯惇与邓艾都是通过“降低敌人造成伤害”来提高我方坦度,只是夏侯惇需要敌人攻击自己后,才概率性触发。邓艾则前三回合稳定使敌我全体减伤,等于强制将战斗节奏往后挪。
而曹操则是通过降低我方受到伤害,直接提高坦度,原则上通过曹操的直接减伤来结合夏侯惇或者邓艾的让敌人造成伤害降低,才是最性价比的减伤方式。
故此,曹操搭配邓艾,这种效果只能持续三回合,搭配夏侯惇则可以全回合,但是需要敌人攻击夏侯惇后,才有40%的概率性触发。
这个时候,或许会有胆子大的玩家灵机一动:哎?那我把曹操、夏侯惇、邓艾组成一队,别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确实,这队的坦度非常高,坦白说,如果一个白板玩家误入满红的区服,我会建议他玩这队,时常能够与满红队伍进行换血。
但是,在正常的区服,这种“极致减伤”的队伍是没什么意义的,夏侯惇的问题,正如开篇就提过的,其战法【刚烈】的触发概率过低,且只针对1人反伤,其出伤效率远远比不上赵云的【七进七出】,只能提供弥补伤害的价值,无法担当主C输出。
此外,坦克队的通病就是“高续航导致高兵损”,这种“换血”型的武将纯粹是浪费粮食、兵力,甚至玩家时间,意义着实不大。
……
……
以上,就是关于夏侯惇的基础攻略。
这个武将在横征暴敛的加持下,具备超高坦度,同时又能通过受击、概率性让敌人造成伤害降低,这种降低清醒是无法免疫的,只能通过驱散使其消除,所以对依赖于【舍生取义】来保住前两回合爆发能力的爆发阵容来说,夏侯惇尤其克制。
但是,比起防御,夏侯惇的进攻则显得略有不足。
对比同类型武将赵云来说,赵云通过更高的规避概率,可以直接闪掉伤害,而输出方面,夏侯惇由于触发概率偏低,且反伤覆盖面只能针对单体目标,导致出伤效率远远比不上赵云。
不过,赵云的规避是为自身提高防御,夏侯惇的刚烈则是提高全队的整体防御,两者各有优劣。
发布于:江苏省杠杆平台app哪个可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